職業裝被譽為"行走的活名片",是體現職業形象和職業精神的窗口和載體,更是呈現企業文化內涵的橋梁。當下,隨著中國經濟的深入發展,各行各業越來越意識到企業形象與團隊精神的重要性,職業裝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重視,為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我國的職業裝設計領域起步較晚,從設計創新、面料創新、產業鏈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距展現國家現代工業文明風貌的需求仍有相當距離。因此,如何借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搭乘國家形象提升順風車,加大提升職業裝這一代表國家現代工業文明風貌載體的設計水準,成為當下時尚產業發展的關鍵。
作為尚坤塬·2019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重要板塊,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廈門優佳麗服飾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服裝設計師》雜志社、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承辦的中國職業裝產業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本次會議以“設計為本,科技助飛”為主題,與會人士從產教融合,推動職業裝發展與中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出發,將時尚、創意、科技、綠色可持續與職業裝設計進行多維度交織,提出了有價值的真知灼見和解決方案。
LAIPOSE CHENYU聯合創始人兼設計總監陳宇表示,只有校企共建共享,才能助力產教深度融合,推進職業裝設計領域的質變與飛躍。北京玫瑰黛嶶服裝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金頂獎設計師劉薇認為,安全、科技等功能要點才是判斷職業裝設計是否先進的關鍵。廈門鳳飛服飾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頂獎設計師曾鳳飛表示,職業裝的設計既不能太過夸張炫目,又需要讓穿著者具備應有的風姿。依文集團政府關系總監徐震表示,作為場景化的定制制服,職業裝多由甲方主導設計意向,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及平臺開發等技術手段,讓全流程變得可視化,盡可能地把設計師和甲方交流時間壓縮,以此提升響應效率。
在來自院校的專家學者們認為,出臺職業裝評價標準以及運用產教融合的方式提升職業裝設計水準,在院校人才培養和構建國家職業精神名片中仍大有作為。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書記熊兆飛認為,職業裝的設計理應以人為本,除了美觀度以外,舒適性、便捷性、科技性、安全性都同等重要。安徽工程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袁惠芬教授進一步補充說,國家理應推進職業裝標準的制定,這個標準囊括面料、工藝、品質、款式、安全性等要求。江西服裝學院常務副校長徐煒與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的蔣彥教授一致認為,院校應當積極與產業抱成一團,將專業鏈和產業鏈真正融通。浙江科技學院服裝學院副院長俞曉群具體指出,在院校的碩士生的研究課程中,可以增加職業裝設計方向,讓專業更趨精細化。中國紡織經濟信息中心首席時尚研究員王晴穎認為,科技賦能是未來職業裝發展的重要概念,個性化、情感化和人文化的設計也是構成優質職業裝的隱形內核。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表示,職業裝聚合員工精神,提升企業形象,具有統一性、功能性和場景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職業裝發展的脈絡和軌跡,但是我國職業裝設計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大程度上職業裝是由甲方主導設計意向的。這就需要服裝企業與設計師從時尚引領、創意設計、功能性、辨識度、舒適度等角度對職業裝進行全面提升,此外,從職業裝的產業鏈方面選擇一批有示范和領導作用的企業,比如說生產型企業,供應鏈企業,以及從事職業裝品牌研發的企業,建立行業的國家隊,向社會去發聲發布,在這個基礎上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職業裝評價體系通過研發、調研的方式制定出來,把它作為推動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